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

R-SFST修改與想法(2)12/4更新

11/20新增 11/27更新

一、社交退縮

專家建議

  • 建議增加答案選項的描述,如:圈選0,代表過去三個月內幾乎沒有這樣的經驗;圈選1,代表過去三個月內很少有這樣的經驗;圈選2,代表過去三個月有時有這樣的經驗;圈選3,代表過去三個月經常有這樣的經驗。
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於每一大項目題目上方增加選項描述。圈選0,代表過去三個月內幾乎沒有這樣的經驗;圈選1,代表過去三個月內很少有這樣的經驗;圈選2,代表過去三個月有時有這樣的經驗;圈選3,代表過去三個月經常有這樣的經驗。
    • 11/27更新實際將上列敘述加入量表後,量表字數過多,且顯得更複雜,認為對於受測者的理解幫助有限,因此將答案選項0、1、2、3接直接改為文字(幾乎沒有、很少、有時、經常)
  • 「您常邀請別人參加活動嗎?」是否加註活動舉例,避免部分病友對於活動定義不明白。
    • 回覆本題決定不加註敘述。由於此題目重點在於是否能「主動邀請」他人,活動本身並不需要特別定義,若增加活動舉例會模糊重點。
  • 「您常邀請別人參加活動嗎?」建議修改「您常邀請別人跟您一起參加活動嗎?」
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另強調主動性,但若修改為您常主動邀請別人跟您一起參加活動嗎?」,題目有些過長,因此將「跟您一起」些改為「一起」。此題最終為為「您常主動邀請別人一起參加活動嗎?」

  • 建議問題順序應為(按照原本題號):1→4→3→5→2→6→7→8

    • 參考建議些改題目順序,修改如下:
      修改前 
      修改後 
      1. 您常主動找別人交談嗎?
      2.您常主動邀請別人一起參加活動嗎?
      3.您時常外出嗎?(任何理由都可以)
      4.您常和家人或朋友聊天嗎?
      5.您常和家人或朋友外出從事活動嗎?
      6.在人群中您常會感到不自在嗎?
      7.您常主動去認識新朋友嗎?
      8.您時常自己一個人獨處嗎*?
      1. 您常主動找別人交談嗎?
      2.您常和家人或朋友聊天嗎?
      3.您時常外出嗎?(任何理由都可以)
      4.您常和家人或朋友外出從事活動嗎?
      5.您常主動邀請別人一起參加活動嗎?
      6.在人群中您常會感到不自在嗎?
      7.您常主動去認識新朋友嗎?
      8.您時常自己一個人獨處嗎*?
  • 將「常」改成「會」
    • 回覆參考專家建議,且之前我亦有提出類似疑問,但部分題目刪除「常」不影響題目表達,並未加入「會」。雖題目中放入頻率字,但「常」本身有經常、常常的意含,並非中性字。量表應要呈現個案某個特定行為的頻率(ex. 你三個月內運動的頻率),而不是經常從事某個特定行為的頻率(ex. 你三個月內,每周運動三次的頻率);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。又若於第3題若回答「幾乎沒有」,代表「我幾乎沒有時常外出」→這樣子是什麼意思呢?
    • 修改後 
      1. 您主動找別人交談嗎?
      2.您和家人或朋友聊天嗎?
      3.您外出嗎?(任何理由都可以)
      4.您和家人或朋友外出從事活動嗎?
      5.您主動邀請別人一起參加活動嗎?
      6.在人群中您感到不自在嗎?
      7.您主動去認識新朋友嗎?
      8.您通常自己一個人獨處嗎*?
  • R-SFST題目過多,可再精簡,如:刪除部分題目
    • 回覆根據研究指出宋麗玉老師版本之量表於此範疇題目數過少,建議可增加題數[1]。因此修改版量表增加題目至8題,目前仍決議保留現有題數,若未來經統計結果顯示需刪減題目,會再刪減不合適題目。

其他修改

  • 「您常和家人朋友到戶外從事活動嗎?」,參考之題目來源所呈現之概念並不局限於「戶外」,而是外出、出家門以外活動;另外「從事活動」一詞,並非一般口語用法。綜合以上修改為「您常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活動嗎?」

二、人際溝通

專家建議


  • 建議增加答案選項的頻率描述(同社交/退縮範疇)
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回覆同社交/退縮。

    • 「您能夠專心聽別人說話嗎」建議修改為「與他人說話時會不會分心」
      • 回覆參考專家建議,且判斷有沒有分心似乎確實比有沒有專心,來的明確、客觀。修改為「您與他人說話時會不會分心*」。
    • 「您會向別人表達不同的看法或意見嗎」建議增加一段時間的詳細說明(如10分鐘的時間等)
    • 「您會向別人表達不同的看法或意見嗎」建議修改為
      1. 若您的意見或看法與別人不同時,您會表達嗎?
      2. 「向別人表達不同的看法或意見」常讓您感到困難嗎?
  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但兩者為完全不同的概念。前者為產生此行為的頻率;後者為對產生此行為感到困擾的頻率。因此首先將此提修改為「若您的意見或看法與別人不同時,您會表達嗎?」;另外增加一題「向別人表達不同的看法或意見」常讓您感到困難嗎?

    三、社會性

    專家建議

    • 建議增加答案選項的頻率描述(同社交/退縮範疇)
  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回覆同社交/退縮。
    • 「和別人一起郊遊或旅行」建議修改為「和別人一起郊遊、旅行或逛街」
      • 參考建議,修改為「和別人一起郊遊、旅行或逛街
    以下11/20新增

    四、娛樂

    專家建議

    • 建議增加答案選項的頻率描述(同社交/退縮範疇)
  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回覆同社交/退縮。
    • 「逛街(去商店、大賣場、或百貨公司看看)」,建議括號內增加夜市。
  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修改為「逛街(去商店、夜市、大賣場、或百貨公司看看」
    • 建議應可保留原題「自己修理、組裝家裡的東西」
  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當初學姊認為此項目為IADL因此予以刪除,但我思考過後認為的確有人把這當作是一種娛樂,至於如何區別是否為娛樂或是因為東西壞了才修,我想關鍵在於是否有「主動性」,認為可以把原題納入並修改為「自己找東西修理、組裝」
      • 12/4此題可能會有明顯性別差異,若納入日後記分較複雜、麻煩,因此最後仍決議刪除。
    • 可考慮增加勞作或書法
  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確實可以增加,將「嗜好或興趣(如唱歌、收集東西、作畫、手工藝…等)」,而勞作可算是手工藝,修改為「嗜好或興趣(如唱歌、收集東西、書法、作畫、手工藝...等)」

    五、獨立-能力 + 獨立-表現

    專家建議

    • 「以下問題是想了解您是否有能力從事各種日常生活活動。請在閱讀每一個題目之後,圈選一個最合適的答案。」建議修改為「以下問題想了解您是否有能力從事各種日常生活活動,不管您近來是否有從事,只要有能力即可。請在閱讀每一個題目之後,圈選一個最合適的答案。」
    • 建議增加答案選項的頻率描述(同社交/退縮範疇)
      • 回覆參考建議,回覆同社交/退縮。
    • 「自行使用現金付款」。
      (1)此部分是否需考慮個案有無金錢,因部分個案若無零用錢,是否無法執行此部分?這樣要算有能力或沒能力。或許可考慮修正為當您有錢的情形下能否自行使用現金付款。(2)想請問此部分是否須強調使用現金,若無,是否考慮有其他付款方式(如:i-cash卡或悠遊卡),或許可改為自行使用現金或儲值卡付款。
      • (1)因為此牽涉到若個案是拿零用錢,表示其無法管理財務。綜合以下其他專家建議後已增列管理財務題目。在「能力」項目,事實上是不管現在實際表現狀況為何,個人是不是有能力,我認為若增加「若您身上有錢」會讓人直覺認為如果我有錢我當然會用現金,事實上能力卻並不足夠,而造成偏差。
        • 「能力」次量表修改敘述為「您會使用現金付款」,更強調會不會、能不能的概念。
        • 「表現」次量表則不更改敘述。
      • (2)同http://kath1223.blogspot.tw/2013/09/r-sfst.html#more,第五部份「獨立-能力」/第六部份「獨立-表現」。
      • 12/4,根據(2)假設,若決定另增一題使用儲值卡付款,可以驗證假設。但因使用悠遊卡付款並不是一項必要能力,於表現部分分數並不是線性的關係,即使用頻率越高表現越好,因此仍決定不加入。
    • 外出買菜並不是所有人都可能會做的是,建議「外出買菜」可與「從外面餐館或便利商店買餐飲吃」合併。
      • 回覆,雖然外出買菜並非大家都會做的事(ex. myself),但仍可以藉由此項目評分能力高低,不常買菜者可於表現項目看出頻率。因此本題仍維持原狀。
    • 使用交通工具部分是否需要增加自行開車或騎車的能力?
      • 回覆,自行開車或騎車,我認為是比一般IADL更高一層的技巧,且是一項需要另外考照的能力,我想並不能作為社會功能好壞的便判標準,因此認為並非必要、不需要加入。
    • 考慮增加「自行管理並服用藥物、自行管理財務支出,非配日常開銷」
      • 回覆,研究指出此二次量表有天花板效應,不能區別高社會功能患者,因此建議增加題目難度。[1]且專家建議之項目確實重要,因此認為的確可以增加以上項目。增加題目為「管理自己的藥物(包含領藥、收納、藥盒排藥、按時吃藥)」;另認為自行管理財務與分配開銷是兩件不同的事,因此分成2題「管理自己的財務」、「分配日常生活的花費、預算」,上述兩個項目同時也是英文版量表SFS所具備的題目
    • 整理房間、收拾個人物品的差異?
      • 我認為嚴格來說確實有所不同,整理房間很重要的一個部份就是收拾物品,另包含打掃等;而收拾物品又包含了個人在不同場所的行為表現(如,家裡各個角落的東西有沒有收拾好)。認為仍可以保留兩題,可區分能力的不同,因為個人會各個獨立的技巧(打掃、收拾),與把這些獨立的技巧同時運用(整理房間)是兩回事。另稍微改變題號順序,將整理房間放在最後。

    References:
    1. 邱恩琦. 社會功能量表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心理計量特性. 職能治療學會雜誌. 民101;30:136-152.

    2 則留言:

    1. Looks so great!!
      You must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 experts' comments!!
      可找時間聊一下!
      我先提醒一下「會」跟「常」可能代表的意義差異,「會」偏向能力,但個案不一定有從事,也就是偏向 skills 的評量。「常」,就如您所言,偏向「經常」,也就是偏向 performance. 在此擬評量 skills or performance!?

      回覆刪除
      回覆
      1. 回覆老師問題:
        (1)我了解「常」較偏向表現,而「會」較偏向能力。但由於常本身是頻率字眼,選項也以頻率作為答案,讓我覺得些不合理。如「您常主動找別人交談嗎」,若回答「有時」。由於有時的概念比較像50%,因此我會解讀成「我有時候常找別人交談、有時不常找別人交談」。「有時常、有時不常」讓我覺得有些混淆。因此我的想法是盡量避免「會、常」這兩個字的使用。上述量表第3、7題,或也可以刪除「會」。
        (2)此評量除「獨立-能力」次量表外,我想應是評量performance。
        (3)之後我再找時間跟老師talk一下。

        刪除